进入2025年,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产业模式的转型,“智驾平权”这一新兴概念正悄然改变着汽车行业的格局。曾几何时,只有那些高昂价格的豪华车型才能搭载先进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而如今,随着硬件成本持续下降、软件算法日臻成熟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正逐步向10万元甚至更低价位的车型下沉,开启了一场从“少数人专享”到“全民共享”的变革。
智驾平权的定义与内涵
“智驾平权”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将原本用于高端车型配备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推广到各个价位的车型上,从而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简而言之,智驾平权就是用更少的钱,享受到更高级的智驾功能,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消费者可以体验到高阶智驾。2月10日,比亚迪宣告一口气推出21款智驾车型,宣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覆盖全系车型,从售价百万的仰望U8到6.98万元的海鸥智驾版,均实现高速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标配,这便是智驾平权的体现。在过去,由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高分辨率摄像头等核心传感器的制造成本昂贵,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只能作为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近年来随着制造工艺的改进和规模化生产的实现,这些关键硬件的价格显著下降,再加上芯片算力的大幅提升和端到端自动驾驶算法的不断迭代,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具备了大规模量产和普及的条件。换句话说,智驾平权意味着每一位消费者无论购买哪种价位的车型,都有机会享受到先进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安全、便捷和舒适体验。
这种转变不仅代表着技术水平的突破,更体现了车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战略调整的必然趋势。智驾平权的内涵不仅仅在于硬件价格的降低,更在于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得技术普及后能够降低研发和维护成本,进而形成从高端向中低端市场的规模效应。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出行需求的不断提升,智驾平权的推广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
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
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硬件和软件的双重革新。传感器与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为智驾平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过去,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由于工艺复杂、制造难度高,价格居高不下,使得高阶自动驾驶系统只能配置在价格较高的车型上。而现在,随着制造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这些核心部件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如激光雷达的单价已从数万元降至3000元左右,而4D毫米波雷达的价格也在不断压缩,从而使整车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总成本得到显著下降。此外,芯片技术的突破和车载计算平台的升级,使得在保证算力的同时,整体硬件方案趋于紧凑和高 效,这为智能驾驶系统在低价车型上的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动驾驶软件算法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从zui初基于规则的简单系统,到如今采用深度学习和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的复杂系统,软件的演进使得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感知、决策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现在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充分整合来自摄像头、雷达、毫米波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不断优化算法,进而实现“越开越好开”的效果。这种数据驱动的研发模式,使得自动驾驶技术在不断迭代中不仅提升了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大幅降低了系统维护和升级的难度,为智驾平权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在硬件降本和软件升级的双重推动下,车企已经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在中低端车型上部署高阶智能驾驶功能。这种从“豪车专享”到“平价普及”的转变,不仅推动了技术的量产和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盈利模式和竞争格局。此外,国家政策也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鼓励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政策和标准,这为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道路提供了政策保障。2023年11月,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对L3和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准入条件、安全标准以及事故责任划分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一系列的政策不仅为车企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还为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条:康姆勒电动厢货充电桩:固态电池处于 “开拓” 模式,是什么阻碍了它们? | 下一条:康姆勒直流充电桩:电动轻卡充电口如何布置合理? |